学校主页|学科网站|本站首页|

学籍与培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学籍与培养 > 正文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人:日期:浏览数: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代码:0502一级学科名称: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050211二级学科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学科简介

生发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本学科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传承久远,底蕴深厚。英语语言文学学科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其所依托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所依托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语种较为齐全,有英、日、俄、韩、法、德、对外汉语7个语种,英、俄、日、韩有硕士教育层次。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外汉语言文化比较”和“日本语言文化”,而且俄语语言文化和韩语语言文化两个研究方向发展势头强劲。本学科师资队伍阵容整齐,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10人。学术水平突出,目前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近10项。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精髓。

2、培养学生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有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立志为国家的外语教育事业服务,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服务。

3、以培养高质量的外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为宗旨,坚持“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原则,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研究方向的专深知识和严谨、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外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外语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法、德、日、俄),可以阅读普及性的书刊及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全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6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学习年限为4-6年。

四、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认知语言学:概念化与概念及其系统、范畴化与原型范畴、隐喻、转喻、概念合成、概念的形式表征、语义的变化转换等。

2、外汉语言文化比较:类型学视域下的外汉对比研究着重外语与汉语的共性与个性,涉及词法、句法、篇章、语义和文化对形义的影响等。

3、日本语言文化:文化视角下的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着重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性及其陈述和表现;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着重语言文化概念的形成机制及其表征、语义的变化类型等。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博士生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大块。学习期间要求至少修满13个学分。导师可为其博士生开设一门学术前沿专题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生必须要修补2门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计入学分。导师也可根据博士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其修学硕士研究生的相关课程,但不计入学分。

组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授课

方式

考试

方式

备注

公共必修课程

100000000018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54

2

1

讲座

考试


专业必修课程


108204010202

二外(一)

30

1.5

1

面授讲课

考试


108204010203

二外(二)

30

1.5

2

面授讲课

考试


专业必修课程

认知

语言

/

外汉语言文化比较

108205020135

文献阅读与评价

40

2

2

面授讲课

论文


108205020137

认知语言学专题研究

40

2

2

面授讲课

论文


108305020102

语言类型学

40

2

1

面授讲课

论文


日本语言文化

108205021106

日语语言专题研究

40

2

1

面授讲课

论文


108205021107

日汉语言对比研究

40

2

2

面授讲课

论文


108205021105

文化批评理论

40

2

2

面授讲课

论文


选修课程

108205020136

语义理论

40

2

2

面授讲课

论文


108205021103

中外文化比较与研究

40

2

1

面授讲课

论文


108205021102

语言学理论比较研究

40

2

1

面授讲课

论文


108205021101

外汉语言比较研究

40

2

2

面授讲课

论文


必修环节


学术活动



2




六、培养环节

1、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博士生应听取不少于10场由学校、学院、学科/学位点组织的学术讲座;积极参加“麓山语言学沙龙”;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学术活动占2学分,根据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博士研究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占2学分,其中科研实践占1学分,社会实践占1学分。具体要求参照《太阳成集团tyc9728研究生实践活动实施管理办法》。

3、中期考核

一年二期末(每年6月份)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见《太阳成集团tyc9728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七、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3、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八、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根据《太阳成集团tyc9728关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校行发研究生字【2010】31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规定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在CSSCI来源期刊上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2篇学术论文。

九、学位论文

1、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个学期末前完成开题报告。博士生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16个月。

2、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3、学位论文应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能反映学术前沿动态,符合我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语教育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总体规划和要求。

4、学位论文必须在所选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语言通顺,符合学术规范。可用中文或英文撰写,格式、字数及行距等规范参照《太阳成集团tyc9728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若干规定》执行。

5、严禁学位论文出现抄袭等不端行为,若发现,按学校有关条例处理。

十、参考书目

1、认知语言学研究

1)Gonzalez-Marquez, M., I. Mittelberg, S. Coulson & M. J. Spivey,Method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2)Geeraerts,Dirk & Hubert Cuyckensthe(eds.) .Oxford Handbook ofCognitiveLinguistics. Berlin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Evans, Vyvyan & Melanie 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4) Geeraerts,Dirk, Rene′ Dirven,John R. Taylor (eds.)&Ronald W. Langacker (Honorary editor).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 Mouton de Gruyter, 2006.

5)Kristiansen, Gitte, Michel Achard, Rene′ Dirven, Francisco J. Ruiz de Mendoza & Iba′n˜ ez(eds.).Cognitive Linguistics: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Mouton de Gruyter, 2006.

6) Mendoza, Francisco J. Ruiz de, Iba′n˜ ez, M. Sandra & Pen˜a Cervel (eds.).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 New York, 2005.

7) Croft, W& D.A.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8)Fauconnier, G. &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9) Taylor, John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10)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1)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Lakoff, G. &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4)Liao, Guangrong.The Outlin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ir Practice.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3

15)Geeraerts, D.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6) Katz, Albertn, Cristian Cacciari, Raymond W. Gibbs Jr.,Mark Turner(eds.).Figurative Language and Though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7)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 t(2nd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9)Hopper, Paul J. & E. C.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t W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1)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2)Whaley,L.J.Introduction to Typology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9.

23)Croft, W.Typology and universals(2nded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4)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5)Hawkins, J. A.Word Order Universal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26)白解红,当代英汉词语的认知语义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7)廖光蓉,文化词概念框架:狗(dog)个案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8)廖光蓉,词概念框架元素的语言形式表征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a.

29)廖光蓉,语义的变化转换研究──词概念框架视角.长沙:太阳成集团tyc9728出版社,2011b.

30)廖光蓉,汉英日“狗”框架元素及其形式表征与概念变换及其附加色彩比较研究.长沙:太阳成集团tyc9728出版社,2013.

2、外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1)Comrie, B.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2nd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2)Croft, W.Typology and universals(2ndedi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Croft, D. & A.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Fauconnier, G. &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es.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5)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6)Greenberg, Joseph H.Language Typology: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 Overview. The Hague: Mouton,1974.

7)Hawkins, J. A.Word Order Universal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

8)Hopper, P. J.,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Lakoff, G. &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1)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3)Whaley,L.J.Introduction to Typology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9.

1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5)邓云华,英汉句式的认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6)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8)廖光蓉,文化词概念框架:狗(dog)个案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9)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20)刘重德,英汉语对比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2)秦裕祥,英语语法专题研究。长沙:太阳成集团tyc9728出版社,1999。

23)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4)唐燕玲,疑问代词同现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5)王福祥,对比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6)王还,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7)萧立明,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8)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9)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0)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1)松浦友久:『漢詩ーー美の在りか』[M]岩波新書,2002。

2)西田太一郎:『漢文の語法』[M]角川書店,昭和63年(1988).

3)星川清孝『古文真宝』[M]明治書院、平成元年(1989).

4)山岡政紀:『発話機能論』[M]くろしお出版,2008.

5)堀川贵司著冉毅译,瀟湘八景――詩歌与絵画中展現的日本化形態[M]。长沙:岳麓书社,2006.

6)司馬遼太郎・ドナルドキン:『日本人と日本文化』[M]中公新書,2004.

7)冉毅,現代日本語動詞の自他性機能の研究[M]。湖南: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

8)(日)川田稔:《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M]郭连友等译,外研社,2008年.

9)冉毅,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大江健三郎:『曖昧な日本の私』[M]岩波新書,1995.

上一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

下一条:日语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