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罗健京)2017年9月18日上午,“‘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博士后学术论坛在太阳成集团tyc9728515报告厅拉开帷幕。邓颖玲院长主持了开幕式及黄友义教授和王克非教授的主题报告。
黄友义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他的报告题为“一带一路建设: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难得的发展机遇”,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黄教授指出“一带一路”让中国站到了世界舞台中央,外国语言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越加突出,这对我国从事外语和跨文化研究和实践的人员是一个难得的大好机遇。问题是我们如何抓住机遇,深化学科建设,为社会服务,开拓自己事业的疆域。他以翻译学科为例,认为翻译在中国是一个新兴又古老的专业。自2007年翻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有250多所大学教授学生如何从事各类文本的翻译。光是翻译专业硕士在校学生就有约20000人。国务院学位办针对“十三五”期间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包括扩大博士生招收名额,特别是专业博士的设置。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译行业通过在海外办出版社、双方投资合作出版、版权转让和鼓励外国人写作中国题材的图书等方式,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黄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走多远,语言服务任务就有多重。翻译界提供的语言服务能力有多强,“一带一路”走得就有多顺利。
其次,他认为“一带一路”需要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就需要我们分国别研究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并根据研究结果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寻求最大公约数,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主张、中国愿景,如何化解误会,争取理解,如何扭转敌意,把不利因素压缩到最小,如何通过展示中国,参与全球化,增加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提出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最后,黄教授表示跨文化研究最终要服务于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今天强大的中国经济让我们有了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机会。今天世界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也愿意倾听中国的声音,而民心相通会大大促进文化交流。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如何做到设置议题,创建一个有利于“一带一路”开展的舆论环境上来。这也提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因此,对于每一位学者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
黄友义教授的报告将我们带出了象牙塔式的纯文学、纯语言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启示。他让我们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离我们其实并不远。以后,我们的研究应该站在国际的话语前沿,应该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